作者
马克(首席品牌家主笔)
来源首席品牌家(ID:CBO)提醒所有国外品牌:想要用中国传统文化讨好中国市场,请务必先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研究透彻。像福特中国这样非把“农历牛年”说成“中国马年”的营销,对不起,我实在接受无能。福特中国错把牛年当马年?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事件1月28日,
福特中国发了一条微博,海报中赫然写着“,中国·马年”。牛年变马年?很多网友看到这条微博的第一反应是,文案失误,不小心写了错别字。于是,广大网友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开起了“吐槽大会”,毫不留情地嘲笑起福特中国的错误。既然你说牛年是马年,我就将错就错称“福特中国”为“上海大众”“雪佛兰”吧。福特这是在演绎“风马牛不相及”典故的现代化版本吗?“古有赵高指鹿为马,今有福特牛马不分”,福特从此有了一个别称:赵·福特·高。#福特中国广告错把牛年当马年#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可是,这条11:27发出的微博,在被网友指出错误后竟然一直没有删除,而且还有大批“吃瓜”的蓝V在评论区调侃玩梗,我发现这件事情并不简单,有可能是一场有策划的品牌营销。果然,下午15:49,福特中国转发了胖哥杨力的评论,承认是故意将“牛年”写成“马年”,目的是为了宣传电动野马。由于福特中国当天还公布了MustangMach-E的中国制造计划,微博文案更是宣称年是“先锋纯电SUVMUSTANGMACH-E国产元年,简称中国马年”。16:57分,福特中国还发了一张从电动扒士那里授权的海报,海报中将“马”字加了两个牛角,呼应了真正的“牛年”。然而,剧情的反转并没有让网友觉得有趣、好玩,不少网友对福特中国这种“抖机灵”的营销方式并不买账。可以说,福特中国借势中国春节的这场营销,从“假翻车”变成了“真翻车”,并没能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和认同感。国外品牌营销翻车,
总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我想,福特中国这次营销之所以引起人们反感,其实很大原因在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够透彻,吃了没文化的亏。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中国的十二生肖都有谁,顺序如何,是烂熟于每一个人中国人心中的传统文化。而且,十二生肖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属相,由此衍生出的本命年、属相婚配等,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过完鼠年,就是牛年,这是在中国人认知中根深蒂固的。而福特中国“指牛年为马年”,由于在前期传播上没有进行有效铺垫,很容易让人产生随意篡改、擅自定义十二生肖文化的感受,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文化不被尊重。更甚的是,福特中国的营销只是为了宣传推广“电动野马”,却将品牌定义的“马年”前面加了前缀“中国”二字,更容易让消费者上升到国家文化层面,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其实如果福特中国文案中不用“中国”字样,或者像网友JZ-Cheung给出的优化版本“中国,‘马’”上牛年”,中国消费者可能更容易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国外品牌想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品牌营销中,提升品牌的内容创意,拉近和中国消费者的距离,这些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背后往往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故事。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国外品牌,在借鉴文化元素时,稍一不慎,就会翻车。此前,丰田霸道为了宣传品牌的“霸道”心智,设计了一张“卢沟桥狮子向丰田霸道俯首敬礼”的海报。然而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丰田的这张海报,无疑充满了挑衅意味,因而受到了大批爱国人士的抗议和批判。还有立邦漆曾引起很大争议的“龙篇”海报。为了体现立邦漆的产品优势,海报中一根涂了立邦漆的亭子立柱上的盘龙滑了下来。但是,龙作为中国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立邦漆的广告如此戏弄龙的形象,也会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反感。除了文化借势,
国外品牌还可以如何“入乡随俗”?
既然国外品牌的本土化营销经常由于“没文化”而翻车,那么,是否还有其他营销路径可以更好地拉近和中国消费者的情感距离呢?当然有。1.借助本土明星的影响力,提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