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所以说与其说我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我是在寻求治疗,因为我是一个病人”《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最终这样结尾了,散文集读着就会觉得是余华在写自己的——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结尾篇——活着为了讲述,余华在这里并没有仅仅是如同开头片那样戏谑的说着写作——用吉卜赛人的话来说,就是把别人的故事告诉别人,再向别人要钱的那种人,来定义自己的写作。作家的敏感让他精彩也构成了他的脆弱与焦虑——我们生活在现实与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也可以说我们全体健康,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今天和过去相比是这样,今天和今天相比较仍然是这样。余华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里看到的更多的是另一面,过去三十多年,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从人性压抑的时代到了一个人性放荡的时代,从文革时期那从不敢开口的爱情,到如今穿着校服去流产的女学生。家庭的价值被否定,人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珍惜家庭,因为他们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了社会生活里,很少体现在家庭生活中,想起前一段时间和一位朋友聊到女权的话题,他大意问了关于“女性为什么放弃家庭事物也要出去工作”,当时我想的是“这是女性的选择,有主动的一部分,但是更多是社会的选择,因为整体的观念在改变,女性在家所做的这一部分工作,越来越不被保障和认可。”现在再来想这个问题,越来感到是家庭观念被社会价值所取代,由此产生的很多异化,当这种观念继续发展,愿意去承担组建家庭责任的年轻人,愿意去生育的女性会越来越少。余华感受到的是,三十年里,我们的发展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那样一路狂奔,我们全体都在后面大汗淋漓地追赶,我们追赶的步伐常常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发展的速度应该慢下来,脱缰的野马应该累了,应该放慢脚步,然后我们可以在个人价值与家庭价值之间找到平衡。我不知道会不会平衡,我感到这匹马的加速。第二篇,是我最爱的一篇,关于,文学?音乐?旅行,想想我一直还是一个抱有幻想的年轻人,这些文艺又艺术的元素那样吸引着我。这一篇里面,每个艺术家的痴狂都让我痴狂,然后更加想去学习和了解音乐,一种艺术的形式,艺术之路会是人的回归自我之路,我有时候很喜欢不可解释的东西,人的解释很是苍白无力,这个时代里脑科学研究就像几个世纪前我们对物理的了解,我们对脑一无所知,对人更是如此。很喜欢里面提到的蒙田对灵感的看法“太阳愿意投射给我们多少阳光,我们就接受多少。谁要是为了让自己多受阳光而抬起眼睛,他的自以为是就要受到惩罚”第一篇是余华的小时候生活,在医院里的童年;躺在阴凉的停尸房里,感受到的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的炎热的夏日;做牙医,那成千上万张开的嘴构成的微渺的青春;到后来,做了个讲故事的人。觉得生活充满了它本身的奇妙,我们需要的是学会等待和感受。想起前天,插上耳机站在商院的一个窗户边就开始哭,然后随便点了我的播放列表,就刚好听见文化有限在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新书,超哥说,觉得二十岁和三十岁的忧伤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三十岁没有那么多忧伤了,忧伤像是二十岁的权利,因为二十岁的时候对世界的幻想是世界应该是好的,眼里容不下黑暗,有一点黑暗就会觉得是生活的绝境,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明白世界就是黑色的,所以反而会去为了偶尔出现的一点光亮而欣喜,二十岁的时候很在乎别人喜不喜欢我,忧愁自己喜欢的人为什么不喜欢自己,三十岁的时候更在乎的是自己是否喜欢自己,觉得这段话像是录好了特意在那个时间说给又在二十岁的日子里莫名忧伤的我听的,虽然还是一直到了孙作人开始各种表情表演的统计学课里哭了一小会,但是觉得没有那么悲伤了,也许是因为感到你的悲伤被给了界限,它就不会如同你想象中的那样膨胀,然后遮住你全部的生活,你甚至开始想象有一天自己白发苍苍和颜悦色的在晒太阳的时候想起这个年轻的窗户边的女孩时嘴角的笑。我在活着,我将让生活领着我走下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qiyemaa.com/cqyc/170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