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到年,龙泉驿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乘用车制造基地,整车产能突破万辆——
不久前,龙泉驿区统计局公布一项重要数据,年“龙泉造”整车产量首次突破万辆大关,达到.6万辆;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亿元,其中整车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
作为成都和四川重要的汽车产业发展基地,龙泉驿区已聚集11家整车企业,产能达到万辆。尤其是去年竣工并投产的神龙汽车项目,仅用23个月就建成标致雪铁龙集团(PSA)的新一代“全球标杆工厂”,不仅成为四川“项目年”的一个样板,也将龙泉驿汽车产业推向新高度。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键在于产业支撑。成都对工业空间布局作出重大调整,其中以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为主体,打造“大车都”板块,推动该区域从全国汽车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挺进。
刚刚过去的年,龙泉驿在“工业强基”、动能提升、开放合作等方面交出了可圈可点的答卷,使该区建设“中国大车都”“成都副中心”的征程站上了新起点。
1领跑“工业强基”
“龙泉造”突破百万辆
过去一年,新工厂投产、新车型上市、新项目落地,龙泉驿“工业强基”的“三新”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年1月21日,成都举行第一次工业“竞进拉练”活动,到的第一个点位即是龙泉驿。活动旨在比差距、找不足、学先进,龙泉驿是四川首个GDP过千亿元的区(市)县,成都对其在“工业强基”中发挥领跑作用,殷殷期盼。
龙泉驿果然不负重托。总投资亿元的神龙项目于当年9月7日举行工厂投产仪式,第一辆东风标致亦于当日下线。“从蓉起步”,成都工厂从生产第1辆新车到第辆,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再跨越至第0辆新车,不过天时间。
该工厂专门生产高端SUV和MPV车型,这对于龙泉驿完善产业产品结构意义重大,并将助力当地在跻身汽车产业全国第二方阵后,奔向中西部最大的乘用车产业基地。
如果说神龙成都工厂是“龙泉造”的“生力军”,一汽-大众作为“主力军”“主引擎”,表现得依旧强劲。
年初,总投资21亿元的一汽-大众成都基地四期扩能项目正式投产,随着新增产能15万辆,基地总产能提升至近80万辆。
步入当年8月,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完成6.4万辆超高强度生产任务,创下了一汽-大众建厂25年来单一工厂的月产新纪录。而到了去年11月份,产销两旺的势头不减,新捷达全年累计销售32.76万辆,稳居细分市场冠军。放在整个A级车市场来看,这个数据也仅次于朗逸和英朗,排至第三位。去年12月30日,一汽-大众将收官年的成绩单锁定在70万辆,对“龙泉造”贡献高达六成。
构成目前“龙泉造”三足鼎立的另一只脚——吉利控股集团,选择用追加投资的“告白”方式,表明对龙泉驿的真情和信心。
去年11月3日,吉利控股集团与成都经开区签署两份投资协议,一份是在现有沃尔沃乘用车成都工厂的基础上引进全新SPA平台,一份是投资BMA乘用车项目,生产具备行业先进性和持续生命周期的领先型汽车产品。两者产能达到50万辆。
吉利汽车集团总裁、CEO安聪慧表示:成都市是西部的“心脏”,基于成都的战略地位和投资环境,先进制造业选择成都是一种必然。
抓企业培育、抓工业投资、抓技术改造,正是在这种你追我赶的“工业强基”氛围中,“龙泉造”年成功突破万辆大关,使龙泉驿继续成为成都工业的领跑者。
2动能切换提升
人才“洼地”刮起全球风
零部件企业、四川帝华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公司启动二期项目建设,用欧洲标准建设工厂,项目竣工后将用于生产电机、电池、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
这个零部件企业的转型升级,是龙泉驿切换发展驱动力的生动缩影。在龙泉驿决策者看来,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动力衰退,才能真正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发展动能大跃升,是龙泉驿产业提质增效必须迈过去的一个坎。
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主体在企业,关键在科技,支撑在人才。龙泉驿相继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发展、高端人才引进、孵化载体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有针对性地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
据该区科技和经信局统计,去年以来,该区支持一汽专汽等余家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新增产学研实验室3家。
龙泉驿企业更具活力和影响力。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射电望远镜(FAST)前不久完成主体工程,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0吨铝合金材料用作背架和网架,稳稳托起了这一全球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把石头变纤维,像棉线一样任意弯曲、编织,强度却比钢筋还硬。四川航天拓鑫玄武岩实业有限公司的新一代低成本复合材料,加速冲击更为广阔的应用市场。
曾以引进中国汽车界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为“引爆点”,龙泉驿开启建设“人才洼地”的序幕。如今,龙泉驿设立的天府汽车英才计划,累计兑现财政资金2.3亿元;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企业创新中心家,支持沃尔沃西部研究中心、吉利汽车研究院、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等余家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有力促进了创新链深入融入产业链。
龙泉驿以实际行动强化“有凤来仪”的趋势,而且是从全球飞来。年10月18日,堪称中国“最牛同学会”的欧美同学会,在成都经开区设立海归创业学院成都学院,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搭建直通“中国大车都”的创新创业平台。
据统计,龙泉驿规划建设“菁蓉·天府卧龙谷”“中国艺库”两大双创基地,加快推进“同创谷”“创客四川”等创新型孵化器建设,已汇集全球创业人才2万余名。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家,预计实现产值亿元。
3对外交往示范窗口
世界强落户量占成都近25%
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及最大的独立电力生产商——苏伊士环能集团,将参与中法生态园建设,打造“未来之城”。
年4月,龙泉驿举办成都中法生态园国际合作投资推介会,苏伊士环能集团即是参会的30家法资企业之一。该集团已与四川能投集团联手,将于年在洛带建设西南最大分布式能源项目,为整个生态园提供电力、制冷、制热等服务。
打造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龙泉驿拥有中法、中德等两个国别产业合作园区,成为国家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在成都对外开放的“窗口”效应显著。
去年9月28日,“开放的中国:看四川·看世界”全球推介活动在外交部蓝厅举行,作为四川高端制造业的闪亮名片,“龙泉造”登场,沃尔沃S60L混合动力轿车、川汽野马E70纯电动SUV、四川一汽丰田考斯特中型客车、成都雅骏“雅骏之星”纯电动货车等站在了四川对话全球的最前沿。
龙泉驿的“窗口”还在不断开大。去年6月底,设计年货物吞吐量40万标箱的成都公路口岸(新址)正式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营,它是全省连长江、接北海的唯一公路口岸,为龙泉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主动融入“蓉欧+”战略,更好服务外向型经济和“中国大车都”建设,创造了新的条件。
龙泉驿区想方设法挖掘企业进出口增长潜力,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扩大涉外业务。沃尔沃、一汽丰田、川汽野马、旭光科技等一大批企业在国际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中,表现抢眼。沃尔沃还开创了中国造汽车打入美国市场的先河。从数据反馈看,去年上半年,全区进出口总额7.2亿美元,增幅由负转正;去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实现12.4亿美元,同比增长5.1%,高出全市2.6个百分点。
充分把握历史机遇,龙泉驿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分门别类落实责任主体、明确任务分工,开展专业化招商、全链条服务,强化项目服务与保障工作,确保尽快落地、尽快动工、尽快见效。目前,该区已落户世界强企业67家,拥有上市公司57家。
“十三五”开局之年,龙泉驿即实现了“开局红”。按照不久前该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到年,龙泉驿要力争实现“两个翻番、双高速”,经济总量突破亿元,在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整车产能突破万辆,在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保持年均10%以上的高度增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扬起风帆,破浪前行。龙泉驿正朝着“中国大车都”“成都副中心”的目标,奋力挺进。
来源
四川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