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斯吉斯苏联国民车居然是从国外买的,老

想必大家都清楚,我国汽车制造业起步阶段的成功,离不开苏联老大哥的支援。其实,早在建国前,双方就新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建立就已经达成了初步的意向。

年1月30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与苏联铁道部部长科瓦廖夫就曾一道造访过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西柏坡是个什么地方,我想就不用铁锤再做赘述了吧。在长达六天的会谈中,中共中央的有关领导重点提到了苏联帮助中国发展东北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问题。只不过,年4月21日我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国内经济陷入了短暂的混乱,汽车工业的建设才被搁置暂缓了。

彼时的中国,由于长期战乱导致了大量厂矿倒闭、耕地荒芜、生产凋敝,国内经济根本不能用混乱来形容,简直就是一副烂摊子。以铁路为例,当时全国有上万公里的铁路线、多座桥梁和两百多座隧道毁于战乱,联通全国的津浦、京汉、粤汉、陇海、浙赣等主要铁路干线没有一条能正常通车,近一半的机车也因损毁严重而无法正常投入运营。

同时部分国民党军队依然盘踞在我国中南、西南、西北的大片国土上,对于国内的经济、工业建设有关方面也是有心无力。直到年即将结束时毛泽东主席才得以动身前往苏联访问,与苏共方面商谈具体事宜。

期间,毛主席在参观斯大林汽车厂看到鱼贯而出的汽车时显得异常兴奋,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对随行人员说道:“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便是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开端。

那么,支援我们建设汽车制造业的苏联老大哥,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水平呢?

在沙皇俄国时期,俄罗斯的机械工业还非常落后。年,沙俄在德、法、美等国之后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由于基础工业落后,以敲敲打打等手工方式生产出来的汽车,并没能形成产业规模。十月革命后,苏联国内也就只有几家手工汽车装配厂和维修作坊,根本就不能算是现代意义上的汽车制造业。年,苏联全国的汽车产量也不超过两千台,大部分汽车依旧依靠进口。作为苏维埃阵营的老大哥,汽车工业如此寒酸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苏联在随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定为了重点方向。

鉴于苏联当时薄弱的工业基础,想要在汽车制造业有跨越式的发展,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通过大量购买外国汽车走仿制发展的道路,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众泰模式。二是向西方购买成型的汽车工厂走自主生产模式,有点像国内的青岛颐中、川汽野马模式。

第一个方案可以快速得到制造汽车所需的相关技术,但始终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照抄,且需要相当巨大的外汇开支。相比之下,第二个方案虽然需要大力培养专业的知识分子、工程师、技术人员,对于相关配套产业的要求也比较高,但就发展前景而言,却更为长远,后期的爆发力也更强。苏联方面经过长期的对比论证,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年3月4日,苏联苏维埃最高委员会颁布了主席令,决定在高尔基市建造一座年产超过十万辆的汽车和制造厂。有了指导性的方针,买哪个汽车厂又成了让苏联当局头疼的大问题,当时全世界有这样能力的汽车制造企业只有美国福特和雪佛兰两家。这两家车企同属于老对手美国,汽车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美国会把汽车制造厂整个卖给苏联吗?显然不太现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上只有苏联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新生的苏联以资产阶级为革命对象。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对苏联实施了全面的经济封锁,甚至不惜直接进行军事干涉,想要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绞杀掉。想要他支持苏联的经济建设,卖整个汽车制造厂给苏联,困难异常巨大。

但世事无绝对,没有什么是黄金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一定是给的不够多。

二十世纪末,全球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美国首当其冲,受到的冲击最大,全美经济断崖式下跌。众所周知,汽车行业的发展向来与经济形势密不可分,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汽车产量缩水超过80%,成千上万的人失业,政治局势也陷入了动荡之中。从这次疫情想必你也能看得出来,老美穷疯了有多可怕。一时间老美动荡的政局逼得它不得不四处求生,只要是给他钱估计让他卖父母老家都不是问题,更何况苏联政府拿出的黄金还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数字。搞定了美国政府之后,苏联有关方面顺利接触到了福特公司。

年,苏联派出代表团前往美国与福特公司就购买车厂的有关事宜进行正式谈判,但福特方面对于苏联抛出的橄榄枝却不太感兴趣,他们依旧将苏联看作“势不两立的阶级敌人”,甚至叫嚣着除非苏联改变国家的意识形态,否则“不会卖一颗螺丝钉给苏联政府”。那这场交易又是如何顺利进行的呢?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下本次交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阿曼德哈默了,他是出生于美国纽约布朗克斯的犹太后裔,从小就聪明异常。得益于父亲美国共产党创始人的身份,哈默很早就开始接触苏联政府,在美苏两国之间进行双边贸易,并借此收获了无数的财富,产业一度涉及石油、畜牧、粮食、艺术品等领域。在苏联与福特谈判陷入僵局时,苏联政府很快就想到了这个游走在两国之间的双色商人。

恰巧哈默与福特私交不错,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福特说:“如果你现在拒绝他们,那你将有很长时间无法去那里做生意,那里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遍地都是黄金”。就像罗斯柴尔德说的那样:当金钱站起来说话的时候,所有反对的声音都将戛然而止。福特在黄金和苏联市场的双重诱惑下最终将“卢吉工厂”卖给了苏联。

卢吉工厂因建在伊利湖的支流卢吉河边而得名,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家综合性的、大规模采用流水线作业的现代汽车制造工厂,包含炼钢、轧钢、轮胎、玻璃和汽车各个总成、总装线在内的十几个专业厂,厂区绵延几千米规模极其宏大。与其说他是个汽车制造厂倒不如说他是个汽车产业链。

年5月31日苏联政府与福特汽车公司正式签署了转让合同,根据合同,福特公司除了向苏联政府转让了卢吉厂的全套设备外还提供了Ford-A、Ford-AA和Ford-Timken三种货车包含图纸在内的的全套技术资料。此外自年到年的五年间,美国福特还需每年为苏联政府培训50名汽车工程师及实习生。卢吉厂到手之后,苏联政府便将生产设备及技术图纸分批运回了国内,在伏尔加河畔的高尔基市建立了“高尔基汽车厂”。

年11月6日,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后,苏联的汽车工业正式进入了新纪元。而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汽车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嘎斯”牌汽车。

同时,苏联利用这一次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还大举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先进技术和人员,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借此初步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

年,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日益猖獗,国际形势随之剑拔弩张,苏联的国防建设急需大量的汽车。按当时的要求,苏联一个步兵师就需要配备辆汽车,苏联几百个师如果仅仅依靠刚刚建立的高尔基汽车厂来供应显然是不够的。

年8月21日,苏维埃最高委员会决定将高尔基汽车厂进行扩建改造,同时在另外两个城市新建两座汽车生产工厂。并要求这三家工厂在年以前达到年产30万台的规模。但到了年6月,经过扩建的高尔基汽车厂才勉强达到29万台的年产量,供需缺口依旧巨大。

除了高尔基汽车厂,苏联比较著名的汽车厂就是斯大林汽车厂了,它的前身“阿莫(AMO)汽车厂”是沙俄时代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引进货车产品和技术,从美国、瑞士等国购买生产设备建成的一家汽车装配厂(做散件组装,不具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

年阿莫汽车厂建成时正逢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倒台后,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封锁一直处于瘫痪状态,直到年11月1日才生产出第一辆“阿莫15”型汽车,年至年整整一年时间阿莫汽车厂总共也就生产了辆汽车。

年,阿莫工厂的改造项目就被列为了苏联政府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从物资与资金上给予了全面的保障。但与高尔基汽车厂不同,阿莫工厂并没有选择购买国外的整个汽车制造厂。

由于有一定的制造基础,阿莫汽车厂采取了更为复杂的“点菜”方式,即从西方国家分别购买所需的生产设备,回国后自行组装装配生产线。历时两年,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南郊的丛林地带填平沼泽和水塘,建成了面积万平方米,占地公顷的巨大厂区,拥有职工2.5万人,每年能够为苏联军队供应2.5万辆汽车。年10月1日阿莫工厂正式被命名为斯大林汽车厂,主要生产“吉斯”汽车。年至年间,斯大林汽车厂虽然又进行了二次扩建,但产量一直不算太高,始终徘徊在6万辆左右。

就在苏联汽车制造业即将开始高速发展之时,无边的战火笼罩了整个世界。日本在亚洲、德国在欧洲、意大利在非洲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苏联也走到了战争的边缘。

面对日益恶化的欧洲、亚洲局势,苏联开始将部分工业企业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部分。但此时的希特勒显然已经急不可耐了,没等到苏联全部搬迁完成,年6月就发动了对苏联的袭击。

参战初期,苏军节节败退,留在欧洲部分的工业企业基本被摧毁殆尽,而苏联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战备企业建设才刚刚开始。为了解决苏军的装备问题,苏联又想起了老美。

随后,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开始向苏联提供战争物资,其中汽车就占了很大的部分。到年为止,美国向苏联供应的汽车总数超过34万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由万国汽车公司生产的万国牌KB系列货车,这种货车是当时美国以及盟军的主战装备,具有较高的战术性能。

年,斯大林汽车厂以该车型为原型,进行技术改造后生产出了自己的“吉斯”车型,这也是后期苏联援建中国的车型。

一汽在引进该车型后给他编制了全新的型号叫“CA10”,包括CA10、CA10B、CA10C等型号。其中C表示中国,A表示第一,10则是货车的序号。

回望苏联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之路,其实离不开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的几款车型都是从美国车企引进的,如今的俄罗斯汽车制造业之所以这么多年停滞不前,除了自身政局动荡以及区位缺陷外,很大程度上是引进后没能全面吸收造成的。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

闲侃车圈故事,品阅百味人生。我是铁锤侃侃,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qiyemaa.com/cqys/20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