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绝尘任逍遥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pf.39.net/bdfyy/

三岁孙宝宝的“阅读”生活够丰富了,昨天又开始翻看一套簇新的中国成语绘本。刚打开包装,我就对年轻人说,估计这套书里面,《庄子》的分量会最重,因为来自《庄子》的常用成语最多,故事也特别精彩。我还鼓励他们,让小宝宝接触庄子,可以培育他的想象力。

年轻人有点诧异:您看过这套绘本?您特别喜欢《庄子》?我没有在孩子们面前炫耀庄子原文的很多精彩段落我能张口就来熟背如流。我只是笑着说,你们夫妻恩爱叫做相濡以沫,朋友交往宜清淡如水,我们年纪大了应酬要做减法跟场面上的人最好相忘江湖,我们给宝宝讲太深奥的道理那是对牛弹琴,我给你们讲讲庄子这部书应该还是游刃有余,要你们培育宝宝的想象力,是希望他能在汪洋恣肆的知识海洋中从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庖丁解牛这些故事中吸取智慧,增长本领,不做井底之蛙蓬间之雀,而要树鸿鹄之志扶摇直上鹏程万里,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感恩,斗升之水也必须尽力回报……

年轻人一听就乐了,“嚯,这些成语故事都出自《庄子》啊,平时没在意《庄子》这么美,难怪您会特别喜欢”。

我承认,先秦典籍诸子百家里,庄子确实为我最爱。较诸《论语》、《孟子》和《道德经》,在《庄子》上所下的死记呆背之功尤深。我之所以特别喜欢被后人尊为《南华真经》的《庄子》,与小时候读书埋下的种子有关。但小时候我并不曾看过与庄子有关的绘本,虽然最初对《庄子》生发兴趣是缘于据说它语言华丽但后来真正特别喜欢上它却不是因其文采斐然,甚至看到孙宝宝能在这样小的年纪就接触庄子感到莫名兴奋最根本的也不是考虑培育宝宝的想象力。

我们小时候根本就没有绘本一说。

忽然觉得有点奇怪。绘事是个标准的汉语词汇,自古以来就有绘事——有关绘画的事,怎么就没有绘本呢,画成的书本不就是绘本吗。据说“绘本”是从日本引进的外来词,日本人把画出来的书叫做“絵本”。这自然是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前不久才有的新概念。

我们小时候读书时古代的外国的多半都属于要批判的“封资修”,自然不会有绘事绘本。那时候叫做小人书连环画。回想起来印象深的有《雷锋》、《朝霞》、《虹南作战史》、《小英雄雨来》、《鸡毛信》、《小刀会》、《小兵张嘎》等等。孔子孟子的“绘本”倒是有,那也应该叫做革命漫画吧,都是把古圣先贤画成穷凶极恶的丑八怪。

课外读物还略微有点色彩,同学中谁新买了一本小人书,那真是众所瞩目,人人争相示好,以图先睹为快。现在我还记得《小刀会》我是比较早地从图书主人手里借过来看的,我对这位同学一直心存感激。

可想而知,那时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的体量和质量了。除了两三则古文,就剩下寥寥数篇鲁迅文章《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友邦惊诧论》、《祥林嫂》、《自嘲》、《无题》之类的了。

我很感激初中语文老师李长春先生。李先生对教其他课文似乎不甚用心。唯独对鲁迅文章特别卖力。“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最好的文章啊”,课本上只要是鲁迅的文章他都要求我们背诵,无论长短。上面我提到的篇目有些好像还不是教材里的,是李先生钢板铁笔油印出来的补充读物。我对鲁迅先生的特别偏爱就是这个时候在李先生的语文课堂上开始形成的。一个有经验的长辈往读书少年心田里播下一粒好的种子是多么值得称道的善良而美好的一桩事情啊。

我为什么会喜欢上庄子?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我喜欢鲁迅。

上大学时我们用的先秦文学教材是朱东润的《历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介绍庄子时引用了司马迁对庄子的评价,“其学无所不闚……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司马迁的好评并引发我对庄子的特别兴趣。

后来读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当我看到鲁迅极度赞誉《庄子》一书“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便再也无法淡定了。初中课堂上李先生不是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最好的文章吗。成为鲁迅忠实读者之后不仅深感李先生的判断准确无误,而且发现鲁迅这人眼界是极其高远看人看事近乎严苛。可如今说起先秦著作,鲁迅竟然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若是它排第二就再也没人敢称第一了。《庄子》就此真正走进了我的阅读生活走进了我的精神世界。

司马迁和鲁迅的极度赞誉虽然都涉及庄子的内容广博丰厚,但似乎更着眼其语言表达的鲜明特色:庄子是高级段子手善于巧比妙喻,文采之好无与伦比!

我喜欢上庄子是冲着鲁迅的评价而去的。所以我说我跟庄子结缘最初确实是因为它表达上的特色——不只是满纸遍地都是庄子生造出来的极其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还有诱人入彀的超级机智,精妙无比的灵活句法,雄辩诘难的磅礴气势……鲁迅“仪态万方”的形容真是毫厘无爽。

再好的文字,文字本身也只是美丽的外壳。

浸淫《庄子》多年以后,我便发现让自己打心眼里真正喜欢上《庄子》的其实并不是它形式上的仪态万方,甚至也不是它内容的无所不窥、汪洋辟阖,而是庄子深刻无比摄我心魄的思想力量!

庄子于我就是糖衣炮弹。绚丽华美的语言包裹着威力巨大的炮弹,颗颗命中心门。深刻影响我思想世界的主要是它的批判精神、自由思想和反省意识。

我喜欢鲁迅,“爱屋及乌”进而喜欢庄子。我觉得鲁迅和庄子身上都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声称待人是睚眦必报对敌人一个也不饶恕的鲁迅夸庄子应该是意气相投惺惺相惜吧?

代别人到上头参加一个征求意见的座谈会。忍不住对某个点提出与主流不同的意见。其实,都知道不同意见是对的而主流的某个点是值得商榷的。大家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就让我傻乎乎去逞一时口舌之快。当极力维护主流的人明显心虚却要装作底气十足还要拿一些无比高大上的宏大思想和人尽皆知的理论教条来对不同意见全面肯定具体否定时,我心里不禁暗自好笑。事后发现那天工作笔记本上记录了我洗耳恭听几位首长指示时思想开小差信手涂鸦的“案底”,那就是庄子一个能令人掩口喷饭的关于两个读书人盗墓的经典段子: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么回事:

儒士盗墓也要引用诗礼。大儒传话:“太阳都出来了,事情怎么样?”小儒回道:“裙子短袄还没脱下来哦。”大儒指示:“古诗上说’青青的麦穗,长在山坡上。活着都不施舍别人,死了还含什么明珠!’你就抓牢他的头发,压住他的胡须,再用铁锤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分开他的两颊,千万不要损坏了他口中的珠子!”

何其辛辣啊,像不像投枪匕首?

跟一位老朋友说起这天开会的感受时,老朋友问我,你还记得鲁迅怎么讽刺做戏的虚无党吗。我当然记得。鲁迅在《马上支日记》里的文字十分精彩:

然而看看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要寻虚无党,在中国实在很不少……他们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

不细读庄子,我们很难想象诸如涸辙之鱼、鹬蚌相争、邯郸学步、随珠弹雀、屠龙之技、螳臂挡车……等等源自《庄子》的那么多意蕴丰厚极具美感的成语故事几乎全都是庄周的炮弹,这些炮弹专门用来挖苦嘲讽鞭挞他所反感的以狭隘局促、虚伪自私为特征的人和事。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孟。孔子据说是老子的学生。一般都认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衣钵,老庄哲学是道家的代名词。《天下》是《庄子》的最后一篇,从中可以看出庄周对诸子百家都有理性客观的认识并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狂徒,联系其他篇章,我们还会发现他跟老子也多有不同之处。但是他对诸子百家扰人心智的缺陷则是无所不攻大加挞伐,而且挖苦起来就如上面嘲讽儒人盗墓一般毫不留情入木三分尖刻无比。西哲有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庄周这人是根本不会顾虑什么师承流派和圈子的,这就是一个遇魔杀魔遇佛杀佛的角色。

长沙茂荣先生和成都卧云先生都曾劝我耐性子下功夫啃啃康德的三大批判。说来蹊跷,这个时候正好蒙邓晓芒先生赐我一部他新出的《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不久前,大学同学王恒兄知我所好又特意从城里给我寄来一套三卷本邓晓芒先生的《句读》。

很庆幸自己心里先就住着鲁迅因鲁迅而又住进了庄周,康德的三大批判等西方哲学著作啃起来也就不至于那么难于下咽,有时甚至还觉得很合脾胃。

批判精神的“批判”既不是我们特定时期所理解的“批判斗争”的批判,也不是现如今标配“杠精”的毫无来由的对着干。这是我由庄周想到康德的一个因由。

康德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批判哲学。读康德的书让我明白批判精神的批判是站位更为超脱立于更高层面,既不排除经验更依赖理性对历史对现实对人对事加以考察、甄别、分析,以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批判的着眼点是未来是进步。还可以说批判精神是社会生机活力的根本源泉。人类文明如果有许多重要标志的话,批判精神应该就是其中最突出鲜明的一个。因此,我常作如是想:无论大小,无论类型,任何一个社会生态,它要是能容得下批判精神或者说容得下具有批判精神的人,这个生态就是健康的就是有希望有未来的。这也正是现代鲁迅、古代庄周,老外康德……这些人能深深走进我内心世界的心理基础。

其实,由庄周想到康德,猛然间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奇妙。

康德是一位日常生活定时定量毫厘无爽严格古板到常人无法理喻的怪人。庄子却是家里妻子过世人家上门吊丧他竟然敲盆作乐旷达怪诞程度让人无法理喻的怪人。两人的性情差异之大就像鲁迅这人积极入世,而庄周却超然出世一样。生活情状再大的差异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他们都是拥有自己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有趣灵魂啊。

就个体生命而言,批判精神有两个赖以存在的条件。一个就是思想的独立自由。另一个就是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反省意识。

那天跟家里年轻人说让三岁娃娃接触庄子可以培育想象力,我就说了庄子思想的野马是上天入地穿越时空的利器,我还举《逍遥游》中的一段文字为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

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南怀瑾语)这就是庄子的思想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过攀附权贵的冲动,在随手翻书和胡思乱想过程里却时不时要寻找凡俗庸常与宏大精深之间的相通相契。

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思想很难在较长时间里集中在某一个点上,而且更不可能在短时间里通过别人说教而被统一到一条线上。

参加工作后我在学校教了十二年书。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有一点颇为自傲:上课自己讲也让学生讲,到点下课,十二年的教学生涯里,我没拖过一次堂。我过去所有学生可以帮我作证。

改行到行政上又二十好几年了。我一直不太习惯“统一思想”的说法和做法。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思想领导是最重要的领导最有力的领导,因此统一思想当然是实施领导最基础最管用的招数。但是,我总觉得这只是领导一方的善良愿望而已,要把大家的思想认识通过简单的政治道德说教而立马真正统一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好在,思想是看不见的。每每碰到要说“统一思想”的时候,我多半会以“努力形成最大共识”来替换。因为在我看来形成共识是最有可能也最为管用的。最大公约数很实在,明白白啊。统一思想是以上统下单向发力,形成共识则是彼此妥协让步,而彼此妥协让步正是政治的真正本质,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前提。

我有这两点生活认知或者说工作体验,似乎是庄子跟自己相契合的一个点。但无法回答自己的是,究竟是我本来就是这副德行所以才会喜欢庄子,亦或是读多了《逍遥游》、《养生主》、《齐物论》之类的,庄子的思想影响了自己的认知?一笔糊涂账。梦幻的感觉恰似“庄生晓梦迷蝴蝶”:一觉醒来,人还沉醉在夜间的美梦之中,一时竟弄不清,梦里那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是庄生呢,庄生就是那只自由自在的花蝴蝶?

庄子心里当然清楚得很,自己就是那只向往自由自在的蝴蝶,“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古希腊神庙的的箴言柱上镌刻了三条名言,最著名的一条就是“认识你自己”。庄子的自我认知水平自我反省意识足以让今天的我们吃惊折服并引以自豪。庄子在《齐物论》中明确提出了“我是谁”这个深刻的命题,并着手分析人的自我精神取向,努力从人的内心世界寻找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

读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时,发现这位哲学大师一讲到东方哲学就很是不屑,并很明确地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我心里有些不服气。批判精神,独立自由的思想,深刻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这些是不是真正的哲学呢。至少,在我心目中《庄子》不只是最好的文学,还是像模像样能积极影响人的世界观的哲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qiyemaa.com/cqcx/15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