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大暑,正值中伏,7月底的成都更是湿热难耐。在各大车展延期或取消的情况下,今年的首个A级车展,在这里举办。
过去几年,成都车展是一个呼朋唤友,吃上一顿火锅的好时候,酒杯碰撞之间,嘲笑着那时川汽野马“汽车论斤卖”的吃相难看。车市火热的时候,当然可以选择更体面的方式去招徕。进入21世纪20年代,举杯难再从容。两年之前,车市增长进入寒冬,两年之后,黑天鹅事件再给行业带来重创,遍布成都各处的火锅宴里,谈论的都是如何求存。仔细看来,日供多少元的营销品位,又比“论斤卖”高到哪去?
合资尚且如此,处于品牌鄙视链末端的自主品牌,压力尤甚。
成都车展开始之前,乘联会公布了6月份的市场深度分析报告,狭义乘用车综合销量为.4万辆,同比下滑6.2%,环比增长2.9%。比不过去年同期确是疫情影响,比上月稍好,表明车市正从影响中恢复。
令人担忧的是各国别品牌市场率的变化。上半年,德系车整体市占率近27%,日系品牌市占率达22.7%,自主品牌仅剩34.1%。看似三足鼎立,最弱的确是自主品牌。事关自主品牌成败的40%市占率红线,早就没人提起,现在流行的表述语叫“年以来的10年新低”。
拉出过去三年,三大阵营的市占率来看,德系、日系攻城掠地,前者从年的20.3%以每年增长2到3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至年的25%,后者从18.1%上升至21.9%。自主品牌同期市占率连续下滑,年跌破市占率红线,前6个月,还没有一个月高于去年的平均水平。
自主品牌的颓势,在车展展位图里也能看出一二,在一场火锅宴里,有老师就吟诵道“成都展台今还在,不见当年‘论斤卖’”。几年参展品牌数量创下新低,和川汽野马处于临近生态位的品牌,展位早就被其他品牌吞噬殆尽,少掉的那部分,也大多来自自主品牌。据说在媒体日当天,在我所处的隔壁展馆里,北汽幻速愤怒的经销商们没找着幻速的展台,就把北汽的展台给围了,大喊还钱等口号,考虑到母公司应承担的部分责任,经销商们愤怒的转移倒也可以理解。
吉利、长安、长城三家尚能抗住压力,贡献超过15%的市场份额,阵营末端的品牌们则彻底失守,处于破产、退市的边缘。
回过头来说,市占率新低不怕,怕的是屡创新低成了惯性,市场的起起伏伏本就有其规律可寻。上一次自主品牌市占率的低谷,发生在09年前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把各大国际品牌一把推进泥潭里。产销量暴涨的中国市场,在超越美国的同时,回头又把他们捞了出来,多少走在破产边缘的车企又焕发了生机。
从此之后,“第二故乡”、“加码中国”等有些谄媚的话语,成了合资公司高管们的口头禅,更开始理解大众对这片土地的执念。
合资品牌的辉煌虽不一定导致自主品牌的落寞,但多少会有些影响,彼时自主品牌的全线低迷,一直等到年后SUV市场东风刮起,情况才有改观。
和09年相比,现在的情况更加严峻。存量市场来临后,其乐融融一起把蛋糕做大的时代一去不返,这甚至近似于零和博弈,有人多吃一口,就有人少吃一口,一方的收益必然导致另一方同等单位的损失。各大阵营之间“捞过界”的现象愈发频繁。
与精耕细作的日系不同,品牌架构体系更为完整,覆盖面更广的德系,正掀起对自主品牌新一轮的进攻。前者下压态势还不明显,后者中,大众正对自主品牌的既有领地,发起新一轮的冲击。新品牌捷达的到来,绝不仅仅为了承接过去大众低端车型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更是瞄准了自主品牌阵营所让出的市场份额。
如果说拜拜满天神佛真有奇效的话,汽车媒体们可以开始准备“长安平安、长城平安、吉利平安”的软文了。
好笑吗?并不好笑。君不见,在本次车展中,欧拉R1更名为欧拉黑猫,虽有分析称,是因为长城在哈弗大狗的命名上尝到了甜头,乃至于后续一系列平台、技术品牌的名字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但大家心里都在猜测,是不是取得“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这一口彩,当然,表达的渴望对象不是老鼠,而是销量。
更多的焦虑,或许体现在“多生孩子多打架”的思潮再次蠢蠢欲动上。和过去粗暴上马新品牌的方式不同,现在的“新生儿”们打多披着别的皮上场。
长安的PLUS家族搭载了第三次创新创业成果,原有的基础版本也没放弃,产品数量一下乘了个2,UNI序列更埋下了一个新的想象空间;比亚迪更是在基础版本的宋之外,PLUS、PRO版本齐上阵;五菱的全球银标、荣威的R标,一个承载全球化、乘用化的奋起,另一个肩负集团高端化、新能源化的野望;奇瑞控股·捷途营销公司执行副总经理王磊则在接受水滴汽车APP专访时,澄清了奇瑞捷途不是奇瑞的低端品牌,而是集团向旅行+市场探索的实体。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设计师兼全球设计总监邵景峰在受访时亦表示:“在当下的开发环境和竞争环境下,中国汽车品牌必须做到决策效率和开发效率的提升。”
道理并不难理解,经过长足的发展后,头部自主品牌研发、设计、生产等能力,正值历史上的巅峰期。它们在智能化、新能源化等前端技术领域四处出击,补齐各细分市场车型。在应对存量市场增长之痛时,拥有更多试错的机会和能力。
相比于千年前,兵力不足2万,却联吴抗魏,进军赤壁,生生打出一个三国鼎立局面的刘备军,现在的自主品牌称得上是兵强马壮,欠的只是一场东风。
上一轮拯救自主品牌的是SUV,这一轮呢?是动力形式方面的新能源化,是走向海外新兴市场的全球化,是角逐5G新时代的智能化,还是顺应消费群体年龄结构改变的年轻化?
没有人知道,但所有人都在探索和尝试,唯有打赢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这场市场占有率之战,中国汽车产业才算真正站了起来。
文/秦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