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31/5972056.html早期的创建者、推动者,巅峰的参与者,88岁的陈祖涛、77岁的徐仁根和78岁的岳德钦为我们口述一段川汽往事口述陈祖涛徐仁根岳德钦整理《汽车商业评论》记者葛帮宁编者按:
从重庆市开车出发,经过渝蓉高速,从大足下道前往双桥,约两小时后到达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双桥基地。这里景色优美,抬眼可见郁郁葱葱的巴岳山麓,毗邻便是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它有一个辉煌的起点。作为“三线建设”项目之一,年10月1日,其前身四川汽车制造厂在此建成投产,产品为从法国引进贝利埃GBU-15系列重型军用汽车技术和设备而试制的红岩牌CQ型军用重型越野车,从此结束我们不能生产军用重型汽车的历史。
它有一个厚重的故事。开工建厂时,它隶属于中汽公司重庆分公司。后受“文革”影响,由不同部队军管。“文革”结束后,划归重庆市管理,由新成立的四川重型汽车公司领导。年后归属中国重汽集团,由机械工业部领导。年中国重汽集团一分为三时,它被下放到重庆市,并以其为母公司,改组成立重庆重型汽车公司。
可是它又有一个不能自己左右的结局。时序来到年,上汽依维柯投资公司与重庆重型汽车公司重组重庆红岩汽车公司,在重庆市北部新区成立上汽依维柯红岩公司,规划年产4万辆。原双桥川汽厂老厂区只作为特色红岩桥、ZF转向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存在。年6月25日,最后一辆红岩重卡下线,川汽历史使命结束。
我们虽然还无法对上汽依维柯红岩的未来做出判断和定论,但却希望为您部分还原这个远离重庆市区,背靠大山的我国第一个重型军用越野汽车生产基地如何创建的历史,以及它又为何在中国重型汽车发展史上渐行渐远的故事。
年9月25日,重庆双桥龙景国际大酒店,《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对来此参加建厂50周年纪念会的两位老领导——徐仁根和岳德钦进行口述访谈。
77岁的徐仁根因为强势管理而成为争议性人物。他年出生于杭州萧山,家里5个孩子中排行老三。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吉林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报到时却机缘巧合分到底盘设计专业。年毕业,他被分到川汽。
自年起,徐在川汽干了25年,从技术员干到厂长,将这个老大难企业一手带到最巅峰时刻,用他的话说是“一生中绝大部分精力都在这里,感情很深”。
年他调任中汽总公司总工程师,主管技术,后为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而从年起,他就兼任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后任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年在充满争议中退休。
78岁的岳德钦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他在河南生活了16年。年初中毕业,正好赶上太原4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到洛阳招生,他考上太原机械制造学校,学制3年。年毕业分配,同班4人一起被分到一汽。他在一汽历经8年锻炼,期间坚持学完6年制吉林工业大学业余大学。
年岳被调往中汽公司技术发展处,负责铸造和粉末冶金。受“文革”影响,组建汽车托拉斯被迫中断。年底,为支援“三线”建设,他调往川汽工作,随即被派往法国贝利埃(Berliet)公司学习铸造。年底他回到重庆双桥,在铸造厂干了21年,先后担任铸造分厂厂长,总厂副厂长、党委书记。年退休,正好60岁。
这两位老同志只是部分廓清了川汽发展历程,但为何是从法国贝利埃而不是其他国家引进产品技术?又为何定在四川大足巴岳山下建川汽?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选扯过程经历了哪些转折?为此,年10月13日上午,我们又找到当年川汽工厂设计负责人陈祖涛补充讲述这段历史。
88岁的陈祖涛是“中国汽车工业第一名员工”,年被委派到苏联接受援建一汽的筹建工作,参与一汽选址、设计、基建、安装、调度、投产全过程,也是筹建二汽的“五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为二汽选定厂址。某种程度上,二汽选址工作的经验来源于川汽选址的积累。
《汽车商业评论》本次采访得到“红二代(红岩汽车厂第二代)”,现为上汽依维柯红岩党群工作部部长李强和原中汽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吴庆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今天我们推出岳德钦的口述《最好时光》,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