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GDP破万亿,房价注了多少水

白癜风用什么药好 http://m.39.net/pf/a_4698984.html

长三角/合肥

专注中国最具活力区域的

每一寸肌肤

“吾球商业地理”

特约观察员、作者

采写:李东

主编:王千马

还没有进入牛年,合肥就已然牛气烘烘,城如其名,合“肥”。

第一肥,是大喜,GDP超万亿。虽然赶上南京还有待时日,但好歹有底气,不能任由南京成“徽京”;

第二肥,是房价涨幅惊人。从年年初,合肥的房价就“牛刀一试”,开始让人绝望,到今天就更是脱缰的野马。不要说滨湖周边的售楼小妹,都不拿正眼瞧人,连祥X城都成神盘了,上半年还一万,下半年就直奔两万八。

只是这种喜让人五味杂陈。有人发了财,有人则望而兴叹,这还叫合肥吗?

看网上的一份“年合肥市薪资水平报告”,这个前些年还是毫无存在感的省会,到今天在薪资上依旧没有到什么让人值得骄傲的地步,平均也就出头,其中2K-6K之间占大头,过6K都是精英了。

结果,房价却跑出了让全国侧目的速度,看样子,连二线领军的成都都赶不上。

我们也尝试着去理解。毕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合肥,作为优先发展战略下安徽首府,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优先发展,首先表现在国家资源配置方面的战略倾斜,其次表现在对周边地市资源的虹吸现象。但是,这种毫无节制的优先发展战略,无形中加剧了人才过度聚集,加大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距离,使“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我们在为合肥的GDP过万亿欢庆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想一想:

一,这其中水分又有多大呢?是不是有很多是由房地产贡献的?

二,合肥要真正成为让人尊重的科技城市,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就凭未富而房价先涨的姿态,会不会吓跑很多人?

这里,吾球商业地理不想过多评论,下面就让皖籍企业家、社会评论家李东给我们讲讲五个真实的“故事”,看看他们的命运是怎么与房价捆绑在一起的。

01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现住江苏苏州的小陈。他万万没有想到,七年前在合肥买的一套住房在年下半年价格竟然飙升。

小陈是安徽寿县人,七年前毕业于安徽工程大学,专业是工业设计。

毕业前,做物流的舅舅劝他在合肥买一套住房,毕业后在合肥就业也就有了安身之所。舅舅说到做到,主动借了三十万,再凑上父母在苏州打工积攒下来的三十万,又贷款二十多万,在合肥买了一套单价七千多、面积一百多平的住房。

大学毕业后,他到合肥找工作,结果四处碰壁,不是工资待遇不理想,就是岗位缺少。没办法,他和一帮同学跑到上海寻找机会。

上海的机会果然很多,他很快就应聘到一家工程设计公司,工程设计虽然与自己的工业设计不是十分对口,但毕竟设计专业是相通的,再加上勤奋钻研,不久小陈就正式入职,工资也从八千上涨到一万二。

上海的工作稳定了,合肥的房子就一直空置着,他想卖掉,可一直卖不上价,没办法,只好攥在手上。

年下半年,常年在苏州电子厂打工的母亲突遇车祸,为了和父亲分担照顾母亲的责任,他主动要求公司安排他到苏州分部工作。

这几年,他在苏州成了家生了子,工资一万二一路涨到了一万七,一年下来七七八八也有二十多万的收入。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合肥的房贷和舅舅的借款都还清了。

年下半年,他和爱人商量了一下,在苏州又入手了一套三居一百二十平的住房,单价两万三。首付付掉,每个月的按揭,再加上孩子等家庭开支,小两口猛然觉得压力山大。

他们俩寻思着将合肥的房子转让出去以缓解经济压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延缓了他回合肥卖房子的进程,没想到,下半年他等到了合肥房子价格飙升的消息,当初七千多的房价,现在已飙升到近三万!

小两口子又经过商量,日子紧一点就紧一点,合肥的房子不卖了!

02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老蔡。其人今年五十出头,安徽庐江人,但他算是一个“老上海”。

他在上海浦东大开发的时候,随务工大潮来到上海,专业从事装饰石膏线条安装工作,一干就是二三十年,那种简易的石膏线条从一两块钱一米涨到现在一二十块钱一米。

现在他每天开着那辆四处钻风的五菱阳光,转悠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干着老本行。

儿子算争气,留守在老家读书,考进了合肥学院。自打儿子上了大学,老蔡就盘算着要给儿子规划好人生。

年,他在合肥买了一套两居八十五平,单价五千多的房子,打算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合肥谋一份工作,自己老了回农村,这样离儿子也近。

日子不温不火地过着,合肥的房价也这样不温不火的熬着。

老蔡发现,老家村庄也快荒芜殆尽了,平时家家户户大多铁将军把门。想来想去,年老蔡又跑到合肥买了一套一百一十平三居住房,单价八千多。

这样好了,以后老了农村回不去,在城市也有自己的住房。

一来二去,儿子就毕业求职了。儿子学的是计算机软件专业,跑到合肥市场应聘,结果发现待遇与自己的理想差距很大,没办法,只好到上海找工作。

在上海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待遇也不错,起步工资就有一万多,现在所有待遇福利加起来一年也有二三十万了。

但不理想的是在上海一直租房住,每个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前两年,老蔡准备将合肥的两套房卖掉在上海给儿子买一套,他仔细算了一笔账,合肥的两套房卖掉只够付上海一套房子的一半多点,那可是自己大半辈子的心血啊,想想他有点后怕,还是租吧,先等等再说。

再见到他时是在庚子年的冬日,在工地上安装石膏线条的老蔡正眉飞色舞地和工人聊着房子,他说他正准备给儿子在上海买房子了,他在上海也要告别近三十年的租房历史了。

原来,他合肥两套房因为是学区房,单价已经直奔四万,他已经找中介将合肥的两套房子卖掉,在上海买一套,剩下的钱将老家农村的房子整修整修,老了还是回农村。

03

说了两个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物,再说说是安徽潜山商界传奇的郭总。

早前,他倒腾建材赚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面对“飞来的横财”他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不顾家人的阻拦和劝告,投资工厂。

不料,好运不再,不但折了本钱,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务,最后以关门倒闭收场。

庚子年疫情突然暴发,颇具商业嗅觉的郭总,敏锐地洞察到口罩商机。

说干就干,他立刻整合所有社会资源,专业倒腾起熔喷布。

果然财源滚滚,不出三个月,他就豪赚两三千万,除还掉前期欠债五百多万外,还积余两千多万,这个时候他凭职业嗅觉果断收手。

这两千多万该投资些什么呢?他将目光投向了合肥房地产,他斥资一千万在合肥一口气买了五套房子。

半年未到,一万多一平入手的房子,年底一下子窜到两万好几,这五套房子又给他涨了五百多万。

现在的郭总天天开着新买的大奔,逢人就说:人撵财,跑断腿;财撵人,不用忙。

04

只是有人高兴,有人连哭都哭不出来。家住安徽桐城的老乐,最近就是这种心情。

老乐今年五十有五,儿子今年三十有二。

儿子自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有消停过,一直游走在江浙沪各大城市之间,工作不停地更换,他还自诩为“职业跳蚤”。

婚姻大事也是一拖再拖,老乐催得急了,儿子还振振有词:“大丈夫当志在四方,何患无妻!”

老乐两口子只能叹气,一直拿他没有办法。

去年,儿子在合肥遇到一个对眼的女孩子,双方感情升温很快,庚子年疫情一过,男女双方就开始谈婚论嫁了。

女方就一个条件:在合肥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

儿子回去跟老乐一说,老乐两口子喜不自禁,这回儿子终于收心了,决定给儿子张罗在合肥买房子去。

跑到合肥才知道,现在合肥买房不比以前了,不但售楼部的先生、小姐们拽得要命,连房产中介那些小年轻都横着走路。

价格更是涨得离谱,半年不到,以前一万多的涨到两万多,两万多的涨到三万,有的甚至涨到四万,简直刹不住车。

%现金,买房之前还要先交诚意金,买房不亚于抢房,抢到就是赚到!!

老乐本来预备了二百六十万给儿子办大事,两百万给儿子买房,六十万装修、办酒席,这下连买房都不够了!

05

最后一个故事说的是最近家住无锡的周先生。他应该跟老乐同病相怜。

周先生老家安徽舒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妻子芜湖人,是他的大学同学。

小两口大学毕业后就远离家乡到江苏求职,周先生后来读了硕研,现在一家研究所供职,一年二三十万收入,妻子是中学教师,一年收入十来万,他们早几年就在无锡买了房子,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学。

周先生是家中独子,父母一直在老家务农,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身体越来越差。

周先生是个孝子,一直要接父母到无锡居住,可是老两口子一来不习惯城市生活,二来舍弃不掉老家,死活不肯来无锡。

庚子疫情国人禁足,这让周先生下定决心要离开无锡回到合肥,这样照顾自己的父母就方便了。他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开始着手筹备移居合肥的准备工作。

他先给自己和妻子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虽然年薪少一些,但基本能够承受,孩子读书的学校也安排好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开始解决房子的事情,无锡的现住房能卖三百万左右,按合肥当时房价,买一套差不多大的房子,除去装修等开支,还能积余六七十万。

孰料,就在他紧锣密鼓筹备的时候,合肥的房价像抽疯了一般上涨,没等他无锡的住房出手,以前看好的两万左右一平的房价已经突破三万。

等于说他无锡的房子已经不够他置换同样面积合肥的房子了!

是回?是留?周先生陷入犹豫之中。

谁能告诉周先生,为什么合肥的房事,一转眼就变成烦事呢?!

据说,每个转发,或点在看的,都发了财

撰稿

李东

主编

王千马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粉红女佩奇

图片

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qiyemaa.com/cqcx/15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