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湿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622/9092995.html
点击蓝字·
从直接的观感上来看,《野马分鬃》涉及一种“元电影”的叙事。关于“元电影”的概念有着复杂的理论表述和溯源,简而言之是一种“关于电影的电影”。由于主人公左坤的身份设定是电影学院的录音专业学生,跟随着左坤的行动轨迹必然免不了与电影摄制组的接触。片中,一个剧组的导演认为他的摄影师拉远距离的克制拍摄是侯孝贤的拍法,拍摄时没有剧本学的是王家卫,杀青时又沉浸在洪尚秀风格的自我感动当中,这都是对于电影的一种指涉。但是在从“元电影”与故事内涵的更深层的联结中来看,剧组拍摄的关于一个女人从内蒙古到北京来寻夫的故事与左坤的个人故事产生了情感上的共振。
“马”和“内蒙古”成为勾连戏中戏和左坤的故事的重要意象。马第一次出现是在影像当中,课堂上左坤因为不认真听课被老师喊上去模拟跑马的马蹄声时,左坤根据草原上野马没有马蹄铁的特性,模拟出生动的马蹄声而引得同学叫好。这不仅表现出左坤比老师考虑细致的专业能力,也是反映了没有马蹄铁“规训”的野马在广袤无际的内蒙古草原上自由奔放的身影,成为他自己内心理想的投射,而开着吉普车进入内蒙古便成为他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这一路径随着剧组进入内蒙古补拍镜头而与主人公的内心理想重合。戏中戏里,女人从内蒙古到北京来寻找她的丈夫,而左坤却从北京到内蒙古去追寻内心的渴望。两者因共同的“寻觅”主题而联系在一起,并因为戏中第二次马的出现——戏中打了麻药的“死马”,暗示着最终两人的欲望落空。
“元电影”一般又与创作者的个人表达息息相关,创作者经常借助戏中戏和影片所构建的故事,形成情绪上的呼应,以此来进行含蓄而克制的自我抒发。《野马分鬃》中的左坤作为录音专业的学生,在即将毕业的迷茫不安之下,处于社会与学校的徘徊边界,这正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几年后重回学校的导演本人形成某种互文。另外,国产电影在描述个体成长历程时,原生家庭的不幸通常是造成青少年叛逆的原因之一,而左坤的父母分别是警察和教师的职业,只有声音和背影的父母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他们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但从片中呈现来看,两辈之间并未有实质性的冲突。对于左坤来说,困境是无形的,压力与迷茫并非有具体而确切的来源,于是他对于社会和规则的反抗也正如片头无故跳车、破坏路障一般,成为一种“无因的反叛”,迷茫与突围的状态也因此缺乏一个精准的痛点,成为游荡在影片表层的情绪表达。
在“元电影”的叙事结构之下,影片运用了几对含义丰富的对立性的符号,隐晦地勾勒出主人公当下面临的矛盾处境,也展现了影片对于青少年成长历程和社会价值标准的思考。导演对于主角的困顿与受挫的描绘源自于爱情、学校、家庭和工作,他似乎总与周围的一切有着看似不可调解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导演选择种种隐喻来予以象征和呈现。比如“车”在故事的表现中有不同的含义:在左坤下车与驾校老师争吵过后,通过俯视的全景画面,我们可见教练车正在按部就班、井然有序进行绕圈练习,左坤的行为正预示着片中“无因的反叛”和对规则的漠视,表现出他不被规训的叛逆性格特质。如果驾校的车辆象征着服从规则,那充满野性的二手吉普车则暗示着左坤心中的自由与不羁,吉普车的越野属性和广袤无人的草原联系起来,又承载着左坤的野性特质和特立独行的内心渴求。但在另一方面,老旧的吉普车在象征着财富的漂亮豪车面前却显得灰头土脸,而后者也正是社会的成功价值标准所认可的。所以当吉普车闯入豪华酒店的门口时,一切都显得突兀违和,这不仅暗示着左坤与女友之间存在的分歧,也是左坤即将进入社会面对一种新的价值标准,内心那种无所适从的写照。
理想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抵牾
另外,影片中经常出现“北京”“内蒙古”和“香港”三个地名。北京是左坤当下所生活的地方,他身处其中,就和他那堵在车流当中无法奔驰的吉普车一样,冒着不体面的黑色尾气,很快就会因为不合标准而无法上路。而“内蒙古”则成为一个想象之地,一种来自远方的理想呼唤,也与戏中从内蒙古来到北京寻夫的女人一样,“内蒙古”是一个需要去寻找的地方,而这种寻找最终不会抵达。当左坤终于来到内蒙古,却发现眼前的草原令他大失所望,堆砌着现代化的游乐设施,他的理想也随之落空。除此之外,影片还以“内蒙古”和“香港”这两个极具反差性意涵的地名作为左坤与女友最终分道扬镳的暗示,对于左坤来说,内蒙古无边无际的草地和自由奔腾的野马成为他内心理想的一个象征地,这种原始的野性却与女友所向往的香港所折射出的繁华与物质的气质相悖。在影片关于女性形象的刻板和偏狭的视野中,理想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抵牾为他们的爱情画上了句号。在隐喻符号的使用下,影像的意义也在视觉画面中自然生成,并且含蓄而鲜明地表达了他们在人生分水岭的成长和复杂心绪。
在镜头调度和画面语言上,导演对长镜头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考量。在蒙古包的一场戏中,镜头绕了一圈一一展现在场喝酒谈笑的剧组人员和载歌载舞的村民,紧接着又停留在左坤和他的朋友身上,朋友觉得这是个将音乐专辑散发出去的好机会,于是镜头跟随着他的动作在人群里不停地穿梭,节奏一张一弛,十分灵动。再有左坤与女友在商场会面的场景,镜头远远地注视着,借助自动扶梯和透明的上下直梯丰富了人物在空间中的活动。导演也十分注重通过画面来讲故事,当剧组来到内蒙古补拍时,在声音和画面前景的是剧组的拍摄,而左坤则只有一个背影在画面的角落,而在画面的后景,也是左坤所注视的地方,所谓草原只是一片草地,上面堆放着五颜六色的游乐设施。这幅景象里蕴含着人物情绪上的纠结与碰撞,但最终归结于画面的平静和苍凉。
回到影片的片名“野马分鬃”上,野马一直承载的意义是自由与奔腾,是在广袤草原上的野性生长的蓬勃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左坤形象向外投射的象征物。但是在影片的结尾,“野马分鬃”却多了一层新的意涵。当左坤寻觅草原的理想落空之后,他决定重新踏上寻觅真正内蒙古草原的旅途,却在半路中被警察拦下,以无证驾驶的罪名拘留,当警察的父亲也被唤来监狱。至此,奔腾的理想最终失落在被规训的监狱操练当中,因为“野马分鬃”正是监狱中操练犯人的阵型,他们分鬃而开摆成“感恩”的字样,象征着忤逆父母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终必经的挫败与感化,从而进入规训化的社会之中。左坤最终钉上了“马蹄铁”,剪掉了马鬃般的长发,戴着借来的学士帽象征性地完成了毕业的旅程。但在故事的结尾,左坤的吉普车被告知能被卖去内蒙古,心怀音乐梦想的装窗帘工人,最终也发行了在网络上大火的专辑。这时片尾画面才出现了真正的、自由奔腾的野马,这又为失落左坤保留了一丝光明的理想主义前景。
?来源|中国艺术报??编辑|官微编辑组?精彩推荐:
喜迎乌海市第四次文代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