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成脱缰野马散户小心,别被踩

  《经济参考报》记者吴黎华/北京报道

  在A股赚钱效应带动下,融资融券余额再度水涨船高,已经突破了一万亿元大关。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一柄“双刃剑”,融资融券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同时由于缺少对冲工具,使其成了单边投机工具,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管理,有成为“脱缰野马”之势。

  来自上交所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沪市两融余额为.50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60亿元,融券余额为49.90亿元;来自深交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深市融资融券余额为.72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64亿元,融券余额则为20.08亿元,这意味着,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总量已经达到了.22亿元,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大关。

  从月度数据来看,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为.27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70亿元,融券余额为30.57亿元,也就是说,短短一年时间内,融资融券余额从.27亿元骤增至.22万亿元,增长幅度达到%。其中融资余额增幅最为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沪深融资融券余额最大的10只股票为中信证券、中国平安、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海通证券、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筑、华泰证券和中国银行,余额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85亿元、76亿元、64亿元和50亿元;截至12月18日,深市融资融券余额排名前十的股票分别为广发证券、长江证券、平安银行、苏宁云商、中兴通讯、国元证券、国海证券、海虹控股、吉林敖东和云南白药。从个股的融资融券余额来看,主要集中在证券、银行和保险等金融类股票中,而上述股票也正是今年7月份以来A股上涨幅度最大的行业,表明融资融券的资金对其上涨起到了相当大的助推作用。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10月份以来融资融券余额的急剧膨胀,不少券商甚至已经出现了无钱可借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只能通过不断地发债甚至是转让融资融券业务债权收益权进行融资。稍早之前,方正证券公告称,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不放弃融资融券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转让融资融券业务债权收益权进行融资,融资余额不超过融资融券业务实际余额。WIND统计数据则显示,年以来,券商(含非上市券商)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和证券公司债数量就达到了笔,发行总规模就已经达到了亿元,多家证券公司更是进行了密集滚动发债。相比之下,年全年,券商债券融资规模为亿元左右。

  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而言,融资融券的门槛也在不断降低。《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除了满6个月的交易时间是硬性条件之外,各家券商的两融资金门槛已经一降再降,使得大量的散户投资者成为融资融券杠杆的使用者。据了解,目前华泰证券融资融券业务没有资金门槛,申银万国、国金证券则是5万元起,中信证券为30万元,其他诸如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东方证券、招商证券则是10万元。

  作为杠杆工具,融资融券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在放大风险,并且急剧加大市场的整体波幅。WIND统计数据显示,进入今年11月份以来,随着两融余额的急剧增长,上证综指的日均波幅也在放大。11月份以前,上证综指的单日振幅绝大多数时间均在2%以内,而进入11月份尤其是12月份以来,其单日振幅不断扩大,4%、5%已经不再新鲜,12月9日,上证综指单日振幅甚至达到了8.50%。

  随着市场的一再走强,作为主要推动力量的两融资金也越发受到市场   “普通投资者对于两融的风险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一旦市场出现趋势性下行,将可能面对较大风险。”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大盘迅速上涨的情况下,抵押物普遍具有泡沫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应当有意识地收紧杠杆,防止出现市场下行以及抵押物泡沫化带来的双重风险。董登新认为,作为杠杆工具,融资融券本身具备优势,但在A股现有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包括ETF期权、个股期权和股指期权等金融衍生对冲工具,融资融券的风险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和对冲,已经成为了“脱缰的野马”。

本文由《经济参考报》发布,欢迎阅读与分享。欲了解更多新闻动态请扫描右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qiyemaa.com/cqxs/17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