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太平洋上空和欧洲上空的战斗机,

二战空中,是各种王牌战机的秀场,英国的喷火、美国的地狱猫、德国的BF-、日本的零式......还有其他很多。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在太平洋上空飞行的战机,和在欧洲上空飞行的战机,是明显不同的。

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它们的鼻子上,太平洋战机,有着短而平的鼻子,但欧洲战机,鼻子通常又尖又长,为什么?

最直接的答案是,它们所用的发动机是不一样的。

短平鼻子的战斗机,比如F6F地狱猫、零式,所用的发动机是气缸围绕着中心曲轴,像自行车辐条一样,径向排列的星型发动机。

由于可以把气缸尽可能的放在一个平面上......最多两个吧,就能利用吹过来的风直接把热量带走,省去了额外的降温手段,简单方便。

但是,径向排列的气缸,本身就增加了发动机正面的直径,再加上这个正面还是需要直接迎着风使劲吹的,你能把它给罩上吗,不能嘛!所以便呈现出一种又短又平的外观。

而长尖鼻子的战斗机,比如喷火、野马和BF-,它们用的,是将气缸分为两列,从前到后斜着插在中心曲轴两边的V型发动机,所以正面,不大,更多的体积,体现在侧面,当然就显得长了。

而且,它用的也不是风冷,因为很难用得上嘛,而是水冷,主动的水冷,使用冷却液在发动机和散热器之间不断循环来带走热量,所以把发动机罩在一个更加平滑的空间里,不用担心这里缺风,还能因此提高气动性能,是更为有利的选择,于是鼻子就尖了。

不过,我们得再往深里面多问一句,为什么太平洋战区的飞机更喜欢风冷而不是水冷呢?反过来也一样,为什么欧洲战区的飞机更喜欢水冷而不是风冷?

是性能上面的差别吗?这两种发动机的设计都非常出色,也都能提供出强大的动力,选哪个,其实区别都不大的,所以它并不是主要的原因。那主要原因是啥?总结下来,大概有这么几方面。

首先是,战斗可靠性。

星型发动机以其超级能扛造而闻名,即使在战斗中个别气缸遭到了破坏,也能继续保持运行,只不过损失了一些功率而已。而且它散热靠风、灭火也能靠风,所以就不太容易让发动机整体过热后宕机。

但对于液冷的V型发动机而言,气缸的损坏可能导致冷却液的流失,发动机在无法有效降温后,便直接停掉了。这在欧洲上空非常糟糕,但换在太平洋上空,哪里只是糟糕。

原因很简单,这里到处都是水、一片无垠的水。太平洋空战的特点是,需要长时间的在海面上飞行,无论是战斗还是巡逻,无论往返的是基地还是航母。所以那该死的发动机,绝对不能停!

但换一个场景,情况就变得不同了,如果喷火在英格兰上空失去了动力,它就不会那么的焦虑,滑翔和跳伞都是可选项,而且大概率,还能在安全落地后赶回家喝口压惊茶。

太平洋呢,你能把飞机滑翔到哪儿去、又能跳伞飘到哪儿去呢,哪儿哪儿都是空旷的海面。没有茶,只有水,不是喝,而是灌了。

其次,简单。星型发动机在设计上往往比V型发动机简单的多,而就是这个简单,在这里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比起欧洲战场优质、充足的后勤保障与维修设施,太平洋的岛屿上和航母上,条件惨不忍睹。酷热的气候、缺乏的补给、简陋的设施,还有热带的蚊虫,得了,你不要给我搞什么复杂的发动机,越简单、越可靠、越快能修得好,就可以了,看起来,除了星型发动机,还有得选吗。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星型在这里有优势,那在欧洲上空不该也有优势吗,为什么就用得不多呢。

一个是我们刚才说的,由于设施完善,他们对易于维护的渴望程度就没那么高;二是V型发动机的供应量,它很充足呀,不用,不也是浪费吗。

喷火和野马都用的罗罗梅林发动机,原本是作为一款赛车引擎设计的,早就已经生产出了很多,只需要稍微改动就能装上飞机了,不比你重新设计生产星型发动机来的多快好省吗。

而且,它们的确也更容易塞进更小巧的机身里,使战斗机也变得更加小巧、更加流线,这会带来一定的空中优势。

最后,跟平台有关。太平洋上的战斗机,很多都是舰载机,你说是扁而短的飞机好放,还是长而尖的飞机好放?答案很明显吧。

而且,海军大概也并不喜欢损坏的V型发动机,将冷却液流出来把甲板搞得又湿又滑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几个原因。当然星型和V型发动机各自还有很多不同的特点,欢迎大家留言来帮我补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qiyemaa.com/cqyc/19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