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家教篇上

#曾国藩#

曾国藩(年11月26日-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然而,他有个成就更应该被世人记住,他是一个优秀卓越的家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家庭具有高度责任心,一生修家书近封,对曾氏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有名望者多达余人,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华夏望族。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其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两三代,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余人,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家教篇)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家教篇)

曾氏家族之所以如此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家教篇)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家教篇)

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其道德、辞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教育家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谦卦》中这样提到谦虚: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意即:君子处于事物发展的起步阶段。须持谦之又谦的做人处事态度。尚应不计眼前利益,去化解如同大江大河般的艰难险阻,方能把事业朝着理想目标顺利推进!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意即:满招损,谦受益,事业初始,面临艰险,君子者,当先修谦卑之心呵!·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意即:君子之事也处于初露头角的阶段。它绝非是自已声称之谦。古往今来,不择手段标榜自己如何谦虚者,大有人在,实乃虚伪。而君子之谦德践于行,行中正之道,故被众人所誉,被众人扬名远播。与前沽名钓誉者,乃天壤之别!占问的结果乃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八句话和八个字概括。其中,以“八本堂”的八句话为经,以“八字诀”的八字为纬,经纬连贯,脉络相通,便形成一套治家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谈到家庭教育者,未能超出其范畴。因此,曾国藩的家书家训,流行民间,范围甚广,相当于一部家庭教科书。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家教篇)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家教篇)

咸丰十年二月,曾国藩一面辑录经史百家杂抄,一面作忆寄家,名其曰八本堂: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情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晚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仔细分析这“八本”,颇能令人受益匪浅。

一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训诂文学,它本是为了在浩瀚的古贤书籍中查明古字古音义,起于汉代。读书之道,应以明了文章的事理为主,如陶潜所说:“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所得则欣然忘焉。”

但自明清以来,文人们几经“文字狱”的残酷教训,就不敢再提出实质性的学问,而躲在文字背后做些表面文章。如此以来,对读书、做人、处事都有着消极的影响。曾国藩由于时代局限,自然不会反对训诂,反而提倡。不过,正因为这样才使曾国藩博览全书,贯通诸字百家。

二是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中国古代诗文讲求声调,将文字分为四声。喝时声调铿锵、呼之欲出则是指像《诗经》、《易经》、《左传》等经书和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的诗作及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的文章等。高声朗读,能体会到它们的雄伟气概,若是细心、认真地低声咏吟,就能探究到它们的深远的意韵。

三是事情以得欢心为本。孝敬双亲,不能是简单地向他们提供衣食等物质方面的东西,老人更是希望能享天伦之乐。因此,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愉悦,才是真正的孝道。曾国藩夫妇侍奉父母,均以得欢心为本,故一家融融切切,上下欢愉,养成一团和气。

四是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曾国藩说过养生之道,最好的就是“惩忿窒欲”。所谓“惩忿”就是尽量避免恼怒。佛教所说的“降龙伏虎”中的“龙”指的是火气,“虎”指的是肝气,降龙就是“窒欲”,伏虎就是“惩忿”。

佛家和儒家虽然不同,但在避免恼怒的养生之道上却差不多。曾国藩曾在日记家书中多次提到过要戒怒,其九弟曾国荃脾气暴躁,曾国藩就专门写信劝导:弟之内疾外症愈几分?凡郁怒最伤人。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

人之忌我者,惟愿兄做错事,唯愿弟之不恭。人之忌弟者,唯愿弟做错事,唯愿兄之不友。弟看破此等事情,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愈平和矣。恼怒不但伤身劳神,而且会使人失去理智,伤及他人。

做事时,如恼怒则不能心定神安,容易失去自信,恐怕就没有好的成绩。怒气就如脱缰野马,野性难驯,让人束手无措。故而,要控制怒火。

五是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做人处事,应以诚为本,不应夸夸其谈,口无遮拦。曾国藩曾说:吾辈总以诚信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敢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阁下素质平和,自可虚心徐入委蛇,以求其有当。更希望于“诚心”二字加之磨炼,则少儿不通矣。并专门做“谨言箴”以修身:“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最终只能给自身带来灾祸。闲言碎语,也会搅乱你的心神。

理解的人不夸耀,夸耀的人不理解。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让智者笑话,让愚者惊骇。那惊骇的人弄清原委以后,会说你欺骗他。笑话你的人会鄙视你,即使你很直率也会怀疑你。最终忧患悔恨丛集,便铭记下来一定改正。铭记以后仍然蹈其覆辙,可叹的是你已经老了。”

六是居家以晚起为本。日高三丈,尚未起床,故孔子斥之,谓为朽木。曾国藩祖父曾星冈每日黎明即起,家道以兴。而在《治家八字诀》中,曾国藩也提到了“早起”。认为乡下的农民,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几乎与太阳同起同落。

商人也不得不早起,工人士子,也不得不早起。许多外省人,初到湖南,吃不惯三餐干饭,后来早起惯了,才知道非吃三餐干饭不可。

七是居官以不要钱为本。曾国藩曾说:“镇将贪者,满营皆有废弛之气;廉者,满营皆有振兴之象;贪者,部下常有仇恨之心;廉者,部下常有佩服之意。银钱只有此数,上愈贪则下愈窘;上不苟取分文,则下皆畏而爱之。本部堂平日教人,总以“廉”字为立身之本。”

古代读书,多是为了升官发财。曾国藩立志于救国济民,耻于官场腐败习气,发誓做官不为钱,终生俭朴修身治家。他反对留钱财给子孙,以廉洁奉公为做官之本。

八是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曾国藩说“凡为将帅者,以不骚扰百姓为第一要义。”所谓民为邦本,唐太宗曾以船和水的关系比喻君与民。我国传统中便有“得民民者得天下”之说。

因此,行军打仗不扰民,就会受民拥护,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曾国藩在剿抚太平军时,就有感于“官军不如匪”,创作《爱民歌》以约束湘军上下,争取民心。

这“八本”是曾国藩从经历学识各方面得来的妙谛,也就是曾国藩家庭教育的张本。曾国藩终身行之不懈,亦愿其子弟终身行之不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qiyemaa.com/cqyj/20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